图1:实验室结构
图2:实验室结构
实验过程
00'12"
工作人员点燃废纸篓,废纸篓中的纸着火,实验开始。
00'55"
火引燃了窗帘(危险信号),火沿着窗帘垂直燃烧,大大加快室内整体温度上升速度,进一步加剧室内热量积累。
图3:火引燃了窗帘
01'10"
室内温度达到40℃以上,这是最后自救的机会。
01'30"
错过最佳灭火时机,个人无法灭火,必须马上拨打火警电话。
01'46"
热量继续积累,室内温度达到60℃以上。
02'10"
4mm普通玻璃不耐热,随着窗帘持续燃烧,玻璃窗爆裂,氧气进入(达到轰燃首要条件:供氧充足)室内温度急剧上升,即将达到轰燃的临界点。
图4:玻璃窗爆裂
02'20"
温度突破临界点,燃烧进入瞬变,轰燃发生,整个房间火势进入到充分发生阶段。
图5:轰燃发生
通过仪器监测,轰燃发生后室内温度达到780℃,氧气含量下降到起火线20%,一氧化碳含量上升到99%。在没有任何火焰引燃情况下,室内物表明开始汽化迅速燃烧,逃生几率几乎为零。
图6:物体汽化自燃
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,短短两分多钟,轰燃就会发生。而在轰燃发生之前,也就是火灾发生后我们必须采取措施进行自救灭火(使用灭火器、消火栓或其他灭火器材)或逃生,同时必须拨打火警电话、物业控制室电话、并呼叫邻居逃生。
轰燃实验详情视频
消防官兵“救火”只能是火灾救援
的最后一道防线,
而不是第一道防线。
在火灾发生之前,
其实每一个人都是火灾的防范者,
都应当是当仁不让的“防火人”!
人们总以为,
火灾那是百分之几的概率,
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。
殊不知,
正是因为麻痹大意、心存侥幸,
火灾隐患才就此埋下,
杜绝火灾的机会才这样瞬间溜走!
防患于未然,
“救火”其实从明火出现之前就已经开始!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