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生活中,经常会听到这么一个词:zhà máo,现在都写作炸毛,比如:孩子作业出错不让说,一说就:zhà máo(意指生气,发火)。
那zhà máo是炸毛还是奓毛?
首先,我们来看看“奓”这个字的读音和意思。
“奓”是一个多义词,有两种读音:zhà 和 zhā。
zhā 的意思是地名用字,比如湖北省有奓河、奓山、奓湖等地方。
其中,zhà 的意思:
1、打开、张开,比如“奓沙”就是张开、伸开的意思,“奓刺”就是伸出刺儿的意思,也可以比喻嚣张。
2、当毛发张开、竖起时,可以表示愤怒或恐惧的情绪,
比如动物面对强敌时会这样做,人也会有类似的反应,比如发指、汗毛倒竖等。
这种情况就是奓毛的意思。但是经常会被误认为是炸毛,因为两个词的发音很相似。
养过猫的,就最为清楚奓毛,当猫咪受惊时,发怒,毫毛耸立,形体骤然膨胀,威慑对手。
引申为发火、发脾气。
4、还有大着胆子、壮着胆子的意思,比如:奓胆。这就如同猫受到惊吓、恐惧时,壮起胆来应付。
5、古代通假字,古同“奢”、“侈”,分别读读shē和chǐ,表示奢侈、卖弄等意思,这时候通常跟“奢”和“侈”字同义。
奓毛和炸毛
因此,日常所说的“zhà máo”,真正应该是奓毛。也写为乍毛。
比如,在《彭公案》中就有这样一句话:“发根一奓,身上直冒冷汗。”这里的“发根一奓”就是指发火、生气的样子。
但实际应用过程中,大多都认为是“zhà máo炸毛”,也指头发蓬松、凌乱的样子,就像被炸过一样,头发竖起,引申为发火,更像是炸弹一样,一点就着,就是受点刺激就情绪波动大,有强烈反应。
这个词也许是起源于漫画,在漫画里人物或者动物受到惊吓或者发怒或者预知危险时,将人物表现为头发根根竖起状态,而且还能表达得意忘形,很嚣张的样子。
这就比“奓毛”就更为形像贴切一点。
不单是指受到愤怒而张开毛发,而是表达情绪更激烈。
两者之间,其实也有着差异,“奓毛”是本意指猫受惊或发怒,毫毛耸立,形体骤然膨胀,恫吓对手,引申为人浮躁,经不起刺激,容易被激怒。
而炸毛,意指发脾气;发怒。情绪激动,特容易激怒。也指毛孔内的毛发或者羽毛由于某种原因竖直立起的状况。
这就是文字的演化了,当一个字被大多数人错认,那就改字典,把它当正确的使用。
现在“奓”更多用于方言中,比如“奓巴”,张扬显摆之意。“奓鼻子奓眼睛”,惊讶之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