来源:生命科学前沿
世界卫生组织(WHO)对猝死的定义为,平时身体健康或貌似健康的人,在出乎意料的短时间内,因自然疾病而突然的死亡。由于病情进展迅速且缺乏明显先兆,猝死往往难以进行预测和及时干预。据有关报道显示,我国每年有180万人死于猝死,平均每分钟有3~4人因猝死而死亡。
《中国急救医学》期刊于2020年发表的一篇《我国5516例尸解猝死病例流行特征分析》研究,通过分析数千余具猝死尸体的解剖特征总结了猝死患者的规律。
情绪激动与劳累
研究指出,猝死诱因最高的两个因素分别为情绪激动(26%)和劳累(25%),其余诱因为血容量改变、饮酒、过饱等。而猝死发生的主要类型为心源性猝死(57.76%)。人在情绪激动时,心脏血流量会急剧增高,心率加速,短时间内会出现心肌缺血、胸闷、心悸等症状。大量研究显示,生气是诱发心绞痛和心肌梗塞一大诱因。有时仅因为一点小事,一些脾气不太好的人就会出现巨大的情绪波动,甚至出现猝死的悲剧。此外,加班熬夜也是现在大量打工人的常态。高强度的工作会不断刺激人的交感神经,导致心脏负担过大,以至心律失常。部分心源性猝死案例就存在连续熬夜、长期加班的情况。
猝死前征兆
在猝死并伴有症状体征的案例中,最多的表现为突然发作(20.10%)、休息睡眠中发作(16.71%),其余则为呕吐(7.49%)、呼吸困难、咳嗽、意识障碍等。一般来说,突发短暂的心绞痛、急促的胸闷、心慌、呼吸困难、身体乏力等不适症状,都可能成为猝死的征兆。这些症状多在长期劳作、情绪激动时出现,但经过平静休息后常可缓解。很多人在熬夜时会突然感觉瞬间的心悸心慌,这就是身体在发出预警信号——“再不休息就麻烦大啦”。所以当出现突发的胸闷、心悸的时候就要小心了。
慢性病
在有既往患病史的猝死患者中,最常见的疾病是高血压(37.95%)、心脏病(30.02%)和糖尿病(23.79%)。研究显示,长期高血压会导致左心室肥厚、心肌纤维化,增加心律失常(如室颤)和心力衰竭的风险,严重心律失常可直接引发猝死。糖尿病可能影响心脏的自主神经功能,进而引发猝死。慢性病的长期侵扰,为机体的猝死埋下了日渐累计的隐患。
中老年人高发
统计显示,介于30~63年龄段的中年老人,是心源性猝死的高发年龄段。中年是各种疾病形成的高危阶段,容易产生“三高”。而长期高强度的工作可能导致身体疲劳、免疫力下降,增加猝死风险。此外中年人往往面临工作、家庭、经济等多重方面的压力,长期的精神紧张和焦虑状态可能导致交感神经兴奋,增加心脏负担。
预防
预防猝死需采取综合性措施。日常应保持规律作息,避免熬夜;饮食上减少高油高盐高糖食物摄入,戒烟限酒,减少慢性病的发生。在日常生活工作中避免巨大的情绪波动,学会有效管理压力,保持情绪稳定与心态平和。同时,坚持适度运动,增强体质与心肺功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