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> 新疆风情
当京剧遇上木卡姆
——哈密市伊州区东河街道吾尔达村木卡姆表演队演出记
2016-07-11 12:46 来自: 统战部

  “他们和爹爹都一样,都有一颗红亮的心。”唱到婉转处,帕提古丽·阿合莫拉的声音也仿佛由低沉到豁然开朗,一个“心”字尾音活泼灵动,在一旁艾捷克的推波助澜下,清亮的女声攀上一道又一道高峰,将小铁梅的机智勇敢表现得活灵活现。

  6月24日,在哈密市伊州区东河街道举办的民族团结“六个起来”融情实践文艺演出中,由几位维吾尔族大叔、大嫂表演的京剧《红灯记》获得了现场数百位观众的掌声,他们所在的吾尔达村木卡姆表演队也吸引了记者的注意。

  说是表演队,其实这个平均年龄55岁的团体,演员的身份全是地地道道的农民,他们来自附近的吾尔达村。主音艾捷克的演奏者吾尤甫·依布拉音年纪最大,67岁。这个季节,弹完琴,回家还有7亩棉花地等着他去浇水。铁梅的扮演者是48岁的帕提古丽·阿合莫拉,回到家也要围着锅灶转……

  吾尔达村属于移民村,村里600多户,有东乡族、回族、维吾尔族、汉族等四个民族。“村民们混居在一起,我家周围就有汉族邻居,大家互相尊重风俗习惯,几十年了,关系都处得非常好。”吾尤甫说。

  因为会乐器,农闲时,吾尤甫和村里的音乐爱好者自发组织起来成立表演队,以表演木卡姆为主,有时在村里自娱自乐,有时代表村里参加比赛。近些年,乡村文化建设开展的热热闹闹,哈密的民间文化团队也如雨后春笋,光是吾尔达村所在的东河街道,就有好几个木卡姆表演队。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,吾尤甫他们开始琢磨,吾尔达村得有自己的“秘密武器”。

  一开始,表演队加入了一些汉语歌曲的串烧演唱,比如《甜甜的歌儿迎宾客》《浏阳河》等,演出效果也不错,但总感觉缺少经典、有影响力、让大家印象深刻的节目。

  “我从小就对李铁梅感兴趣,有时候还跟着哼几句京剧。我就建议我们排练《红灯记》,自己喜欢,学起来就快。”帕提古丽是木卡姆团中最年轻的,她的演唱声线优美,完全可以在乡村舞台上挑战京剧。

  吾尔达村表演队要表演京剧,可京剧和木卡姆一样,没有专业老师教,光靠几位农民伯伯埋头摸索,能行吗?

  听到记者提出这些疑惑,吾尤甫摸着白胡须哈哈一笑,老爷子熟练地旋了几下艾捷克琴头处的木钮,琴弓在两根主奏弦上轻快擦过,京胡那股令人熟悉的音律就在一侧的共鸣弦上流泻出来。

  对跟音乐打了40多年交道的吾尤甫他们来说,用艾捷克和都塔尔为京剧伴奏,就好像“卷一只莫合烟那样容易”。

  曲调的事情解决了,红灯记的唱腔就成了关键。

  没有京剧老师?帕提古丽就让家人从网络上把《红灯记》的选段下载了刻在光盘里,再连上小音箱,洗菜做饭时听,下地拔草时唱,通过一句一句地模仿,渐渐熟悉了唱腔。

  经过大概2个多月的磨合,吾尔达村木卡姆表演队的京剧《红灯记》的很多选段初步成型。平时村里文化活动,大家见惯了木卡姆的表演,表演队突然亮出京剧,村民在惊奇之余,都鼓掌叫好。

  2015年年初,东河街道和哈密市武装部组织了一场军民联欢。吾尤甫他们第一次带着艾捷克走进军营,大家决定把排练好的《红灯记》亮出来。刚一亮嗓,台下的战士们就发出了惊喜的声音。“不少是内地来的新兵,汉族巴郎听到我们唱京剧,都给我们鼓掌叫好。”吾尤甫开心地说。

  “吾尔达村的拥军和民族团结工作做得好啊。”武装部的一位汉族干部很是激动,他说,战士们听到维吾尔族乡亲唱京剧,感觉特别亲切,很感动。

  在掌握了木卡姆和京剧两大“王牌“后,吾尔达村表演队名声越来越响亮。在街道、区、市级的比赛中频频亮相。2015年,在哈密地区组织的木卡姆比赛中,从17支表演队中脱颖而出,成为冠军。

  (宣传处推荐自新疆日报 作者:何进任 佩璐)

编辑:郭浩田
主办单位:bet365亚洲真人     新ICP备16000115号-1
地址: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健康路2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