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> > 新闻

从日记到现实:民族团结的温暖故事
2017-07-14 来自: 新华社

新疆库车县比西巴格乡林场吾斯塘博依村村民买买提·卡斯木的第一篇日记是从母亲去世时汉族邻居伸手相助这事写起的。这一写就是40多年,满满26个日记本。

入夏时节,记者走进地处天山南部的新疆阿克苏地区的一些县乡,与各族村民拉家常、问生计,亲身体验了买买提日记中记录的各民族居民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。

26本日记记录民族团结故事

阿克苏地区是一个以维吾尔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地区。历史上,这里曾经是连接中亚、西亚和中原地区的古“丝绸之路”上的重要驿站。如今,这片水量充沛、土地富饶、近八成居民为少数民族的热土,已然成为环境优美、瓜果飘香、民族团结、互帮互助、融合发展的乐土。

笔直平坦的柏油马路旁流淌着清澈的小溪,小溪旁是一排高大的白杨树。记者走进库车县比西巴格乡林场吾斯塘博依村。村民买买提·卡斯木家的大门敞开着,新修的抗震安居房很漂亮,房子里铺的是地板砖,农家小院看着温馨又畅快。

73岁的买买提正伏案写日记。和村里其他农户家不同的是,老人为自己专门布置了一间书屋,书桌上摆放着一摞摞大小不等的笔记本,书柜里摆放着小说,报刊架上还有不少报纸,这是买买提老人平时看书、读报和写日记地方。

看到村里的汉族、维吾尔族乡亲像一家人一样互帮互助,老人萌生了将村里的民族团结故事记录下来的念头。1976年,他开始写下第一篇故事。从此以后,一发不可收拾,一直写了40多年来,写满了26个日记本。

买买提·卡斯木说:“我从小经历了很多苦难和挫折,我知道当一个人遇到困难的时候,如果有人能帮一把,拉一下,或许这个人一生的命运将会改变。我们这个村,不分民族,和睦相处,团结互助。我写日记,就是为了把各民族互相帮助的故事世世代代讲下去,让年轻人知道我们村里的团结传统,让民族团结一直传承下去。”

林场吾斯塘博依村有300多户人家,维汉村民混杂居住在一起。记者漫步村中,家家户户都是大门敞开,院里果树成荫果实累累,牛羊满圈。正是麦收时节,维吾尔族村民收获的麦子晾晒在汉族村民家的院墙边、汉族村民修整院落时周围的维吾尔族邻居过来帮忙,婚丧嫁娶宴席从来都不会忘记街坊邻居……“在我们这里,维汉是不分的。谁家有了困难,大家都会来帮助;谁家有了难处,大家都会慷慨解囊。”村支部书记田开林乐呵呵地说。

帮扶脱贫一家亲

开斋节的前一天,记者来到阿克苏市一杆旗乡尤喀克巴里当村村民艾则买提·艾尔肯家,遇到56岁的赵红光提着一大袋羊肉和过节的糕点来看自己的干儿子。父子俩亲亲热热地打着招呼,艾则买提随手接过羊肉,老赵顺手抱起站在地下的小巴郎(维吾尔语意为小男孩),递给孩子几颗杏子。

父子俩热情地招呼我们进屋坐下。坐在铺满花毡的农家土炕上,品尝着甜蜜多汁的小白杏,听着父子俩熟悉亲切地交流,其乐融融的感觉油然而生。

“几年前我妈妈去世了,是干爸给了5000元办的葬礼,他帮我妹妹看病还花了好几万元。这些年他还教我种苹果,现在我成了农业技术员,年收入能有三四万元。我结婚时也是干爸给的钱,现在他还经常来看我儿子,每次都没有空过手。”闲聊之间,艾则买提的妻子已经准备好了农家拉面,第一盘拉面,艾则买提双手端给了赵红光。

赵红光是阿克苏市多浪红果品农民专业合作事的理事长,他的合作社现有400多户农民加入,绝大多数是当地的少数民族果农,收入高的果农年收入能达到六七十万元,平均也有15万元。“很多农民都像艾则买提一样,既没有果树种植技术,也没有能力去找市场。我成立合作社,就是想带着大家一起致富。”如今,合作社已经辐射带动周边20多万户各族果农通过特色种植业富裕起来;当地农民种植的苹果、香梨和杏子,畅销北京上海广东等地的高端市场,合作社也成为南疆赫赫有名的品牌合作社。

而在温宿县托甫汗管理区托甫汗村,维吾尔族农民教汉族农民养殖牛羊的技术,汉族农民教维吾尔族农民种植水稻和果树的技术,在互帮互学中,大家逐渐融为一个大家庭。84岁的卡特·克然木老人说:“在村里,几十年了,我们的土地是交叉在一起的,房子是插花式居住的;你教我种水稻种果树,我教你养羊发展庭院经济;我教你做拌面抓饭,你教我做火锅麻辣烫,我们吃在一起干活在一起,生产生活都在一起,就是一家人。”

温暖在传递

库车县齐满镇莫马铁日克村。侯新彦和玛丽艳姆·吾甫尔带着他们漂亮的小女儿来到朋友家串门。个不高晒得黝黑发亮的小侯和白皙漂亮的媳妇一出现,大家伙就开始调侃了——这就是拾棉花“拾”来的漂亮媳妇!

原来,2010年,侯新彦种了50亩棉花,当年棉花大丰收却找不到合适的拾花工,正着急时遇到了玛丽艳姆和同伴们一起在邻居家拾棉花。一眼就喜欢上玛丽艳姆的小侯把捡拾棉花的价格定的比别家都高,成功地吸引了玛丽艳姆在他家地里拾花,朝夕相处间也成就了一段好姻缘。

“现在我们有两个宝贝女儿,丈母娘特别宠爱她们。大女儿上小学了,这不一放假就被姥姥姥爷接去了,几天不见,两个老人就会想孩子们。”

在这个民风淳朴、各民族和谐发展的小乡村里,乡亲们同种一块田,同吃一锅饭。离村庄不远的地方有一条长约一公里的“民族团结路”,虽说不是村里的主干道,但它一头连着人们生活的村庄,一头通向村民去世后长眠的墓地。维汉村民的墓地都在这条路上,中间只有一排桑树相隔,大家生在一起,死也相望。

58岁的阿克苏市居民艾买尔江·尤里瓦斯有一个好兄弟。阿克苏市朝阳社区18栋一间宽敞的电梯民居是艾买尔江的家,桌上摆满了馓子、民族糕点和各种水果干果。“这都是我大哥拿来的。”他口中的大哥,是原来社区未改造前棚户区里的老邻居李德奎。20年前一天傍晚,李德奎的老婆心脏病发作要送去医院,天寒地冻加上又是城乡接合部,半天都没有拦上一辆车,心急如焚的李德奎搀着患病的老婆无法行动。路过的艾买尔江看到了赶紧跑出去拦了个出租车过来,帮助李德奎把老婆送到医院抢救。

因为住处不远,从此之后,两人就成了好邻居好朋友,你帮我助来往密切。2004年,艾买尔江的老伴生病去世了,看到一个大男人带着三个儿子艰难维生,李德奎更是心里牵挂放不下了,“我这个大哥冬天帮我拉煤取暖,经常给家里买米买面,资助我娃娃上学。20多年过去了,我们早就成了异姓的兄弟。”艾买尔江说。

在新疆阿克苏多个县市的采访中,记者被各民族间自然而然流露的真情感动着,被他们朴实无华的故事和言语温暖着。其实,在辽阔的新疆大地上,还有许许多多这样的民族聚居融合发展的乡村和社区,生生世世长存于这片流金淌蜜的土地上。

编辑:马梦
主办单位:bet365亚洲真人     新ICP备16000115号-1
地址: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健康路2号
010070320010000000000000011100001121319084